第一百四十章 县学生活第一天(第五更,求订阅,求月票!)-《奋斗在晚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其中就有学问了。通常来讲,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是较为热门的选择。而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则相对冷门一些。

    热门的这三种本经被研究的透彻,但是选择的人也多,竞争激烈。

    冷门的那两种比较孤僻,没有太多经验可循,但选择的人少,竞争相对小一点。

    可谓各有利弊。

    第二场考试论一道,判语五条,诏、诰、表一道。诏、诰、表也是三选其一,并不需要都作,明代的考生一般会选择表来作答。至于判语则规定必须作答,会从《大明律》中直接出题。

    表和判语对于宁修来说可谓是最难学的。表的话还是有学习必要的,毕竟将来要在官场混,不会上表怎么行。宁修也跟着张懋修学习了一番,应付考试是足够了。

    至于判语,可就真的让他头疼了。要想学好判语,就得熟读《大明律》。虽说学好法律不吃亏,可大明律实在太过晦涩,便连专业的老吏都不一定能够全部吃透。更不必说浅尝辄止只为考试的读书人了。

    第三场为策论,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议论文。只不过比之后世的议论文,明代的策论论点更为犀利,常常与朝廷的大政方针相关。一般看一个人是不是书呆子就看他策论作的如何。

    只知道死读书,读死书的一般第一场的三道四书义和四道经义会作的很漂亮。而第二场的论判、诏、诰、表也作的还可以。但到了第三场策论就露了马脚。

    而那些对于治国理政有真知灼见的人一般策论都作的很犀利。

    不过可悲的是,明代科举只看重第一场,也就是四书义和经义。

    只要第一场考的好了,第二场和第三场就是走走过场。

    当然,殿试是只考策论的。不过到了殿试时已经不再淘汰人,即便那些死读书的人作的策论一塌糊涂,也会高中进士,最多只是名次有所下滑而已。

    所以要想考好科举,就必须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四书与五经的研读上。四书和五经之中,尤以四书最为重要。
    第(2/3)页